
本报评论员 陈曦
优化营商环境,不是简单地做政策“加减法”,而是一个冲破观念束缚、突破利益藩篱的过程。若想让企业“愿意来,留得住、发展好”,需要政府部门调整自身定位,不能满足于做监督者和审批者,而是主动调动各方资源,为企业多想一层,把服务做到前面,“有求必应,无事不扰”,在“润物无声”中为企业保驾护航。
从“多头跑”到“指尖办”,从“被动修复”到“主动服务”,如今想要修复信用,企业轻触手机即可搞定,信用修复时限整体压缩40%——据近日《北京日报》报道,北京多部门协同推进信用修复“一件事”,市场监管局将行政处罚公示信息、经营异常名录、严重违法失信名单3类高频修复事项整合为“一张表单、一个入口”,打通部门数据壁垒,实现“一表申请、一口受理、全程网办、联动修复”,材料齐全的轻微失信修复最快当日办结。
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,信用是企业立身之本。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备的信用体系,“一处失信、处处受限”的信用惩戒格局逐渐形成。这意味着如果企业出现失信行为,并被征信系统记录在案,便会在招投标、融资贷款、商业合作等方面受限甚至被禁入。
失信惩戒只是手段,信用监管的目的在于及时纠偏,引导企业敬畏信用、重塑信用、合法经营。所以,当信用受损的企业按规定整改并消除不良影响后,其信誉也应当尽快得到恢复,这也是政策层面一直强调的。然而,长期以来,涉及信用信息公示的部门较多,信用修复流程和标准不尽相同,修复结果难以及时共享,致使有的企业面临多头跑、材料繁、耗时长等痛点,有的企业甚至将其搁置,给发展埋下隐患。
为助力经营主体便捷高效开展信用修复,2024年,国务院把信用修复“一件事”列入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重点推行事项。今年3月,市场监管总局上线市场监管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,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、减少申请材料、统一文书格式。此后,各地依据政策积极疏通“梗阻”,推出诸如“信用修复全流程‘打铃提醒’”“全市通办帮办、异地代收代办”等举措,帮助经营主体卸掉包袱、轻装上阵。
完善信用修复体系,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,也是治理理念的升级。以“数据跑路”代替“企业跑腿”,从“企业求办”到“政府帮办”——“无感修复”是多部门重构业务流程、推动数据共享、提升协作效率的成果,体现出政府部门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,以及各地全力以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。
优质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企业“近悦远来”,激活经济发展动能,从而更好地稳就业、促增收,带动各领域走入良性循环。某种程度上,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、竞争力、创新力,也是地区活力和潜力的“风向标”。
近年来,从持续推进市场准入退出规范化到推动企业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提质扩面,从制定涉企检查“准入清单”到拓宽“轻微免罚”“首违不罚”事项范围,从下大力气整治“内卷式竞争”到严惩网络“黑嘴”按键伤企,从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到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……各地聚焦企业所需所盼,在简化行政审批、清除市场壁垒、规范涉企执法等方面发力,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,让经营主体切实获益,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。
优化营商环境,不是简单地做政策“加减法”,而是一个冲破观念束缚、突破利益藩篱的过程。透过“杭州六小龙”等成功案例可以看到,若想让企业“愿意来,留得住、发展好”,需要政府部门调整自身定位,不能满足于做监督者和审批者,而是主动调动各方资源,为企业多想一层,把服务做到前面,“有求必应,无事不扰”,在“润物无声”中为企业保驾护航。
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新情况,从这个意义上讲,优化营商环境无止境。唯有下足“绣花功夫”,当好发展“后盾”,形成既“放得活”又“管得住”的经济秩序,才能让更多经营主体长得出、长得高、长得壮。期待更多地方能积极回应企业关切,响应企业诉求,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,激活经济发展“一池春水”。
申银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